稳就业就是稳信心
原标题:稳就业就是稳信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王鑫昕 李超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常有一些对就业感到迷茫的学生向郑功成倾诉。
他理解年轻人的苦闷,也清楚就业本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想要短时间内解决并不容易。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劳动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坐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愈发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就业问题,“要有得力措施多管齐下,更要有信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大势,是今年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李强说,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包括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的支持等。
这些利好就业的消息,很快从人民大会堂传到祖国各地。在代表委员的小组讨论中,就业话题一再被提及、被热议。
不能单纯把就业问题归结为岗位不足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分析,今年的报告更加突出了就业优先导向。为了实现就业目标,特别是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报告提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群体的支持,以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几个方面举措。黄守宏表示,现在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既有“有人没活干”的问题,也有“有活没人干”的问题。
郑功成说,近年来,保持多年高速前进的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加之此前几年疫情,对就业确实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一定会长期向好发展,自然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一些产业存在结构性问题,还有巨大的就业空间尚未被挖掘出来。”郑功成以养老服务为例,认为发展银发经济、养老服务会产生大量的岗位需求。到欧洲一些国家访问时,他了解到,在一些国家,一个失能老人平均需要1.3-1.5个全日制的职业护理人员为其服务。而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超过4000万。“这需要多少人来为他们服务啊!”郑功成说,正因为缺少社会化的养老服务,现在很多高龄或失能老人要么过着很没有质量的生活,要么就成了家庭的负担。
“所以,不能单纯把就业问题归结为就业岗位不足。”郑功成说,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更多年轻人进入社会服务领域,包括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并保障让其获得体面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公共投入并有效撬动社会投入,同时强化政策引导,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民营企业是就业的蓄水池。郑功成说,“国家正在采取措施,除了在国家发改委设置民营经济发展局等,还拟制定专门法律即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从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对他们的保护措施越来越有力。
郑功成认为,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不光推动经济增长,而且会带动就业增长。
就业既要打通“堵点”,还要打开视野
“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听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话,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
计划报告中也提出,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拓宽就业增长点。实施好促进青年就业三年行动。优化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政策性岗位招聘(录)安排。按照预算报告,2024年,中央财政拟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创业。
杨贤金表示,“就业工作对学校而言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高校要把就业工作,作为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和检验标尺。”
一直关注青年就业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招人难”与“求职难”并存,“慢就业”与“缓就业”现象突出。
计划报告中提出,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实际需求更加匹配。丁建宁认为,如何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至关重要。要从人才“培养关”和“出口关”双向发力,打通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堵点和卡点。
他认为,一方面要创新多元协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精度。学校要广泛开展政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度和质量,紧密跟踪行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使学生毕业时能够满足直接上岗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应统筹构建多元互动、多向协同、多方联动的“大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就业,是全校所有教职工的重要职责。”杨贤金认为,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动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服务保障。
在天津大学,班主任、研究生导师都要主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师友导师、辅导员分析为学生进一步分析就业形势,加深其对行业、企业和职业的认知。学校还主动出击,持续访企拓岗,重点走访人才输送较少的地区、行业、单位,以辅导员挂职锻炼等措施,让人才输送精准对接,千方百计开拓高质量岗位渠道。
也有代表提出,尽管学校下了很大力气想方设法帮助大学生找工作,但有的大学生却对就业并不太“感冒”。
如今的90后、00后年轻人在物质丰裕的年代长大,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有些人不愿像父辈那样吃苦,只想找轻松又高薪的工作。对此,杨贤金认为,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愿奋斗,而是找不到方向感。为此,他们引导学生树立“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就业观,鼓励广大学生在国家发展的广阔蓝图中,实现个人理想。
杨贤金讲了一个学生的故事。天津大学2021级硕士生黄国峰,因为在攻读硕士期间,主动关注来自工程实际需要的课题,其研究成果解决了工程难题,受到行业企业高度认可。到了研三毕业时,他却放弃高薪,选择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投身国防事业。
稳住就业就是兜牢民生底线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最后告别“绝对贫困”的地区之一,就业被认为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州宁南县南丝路集团银鸿丝业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晏鲁作说,她所在的企业有1100多名员工。
“这些员工几乎都是本地人。”晏鲁作说,员工们大多来自农村,离县城不远的可以每天回家,离得远的就在县城租房住。不管怎样,相比在农村,在企业上班能大大增加家庭收入。
就业岗位来自企业,背后则是产业的支撑。据晏鲁作介绍,蚕桑是宁南县的支柱产业,全县有30万亩蚕桑基地、10万蚕农,全县几乎一半的人都在栽桑养蚕,全县养蚕收入达7.6亿元。
不仅是蚕桑业,烤烟种植也是宁南县的一大产业,晏鲁作的一些亲戚就是靠种植烤烟致富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凉山州就是靠一个个产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让老百姓稳住家庭收入的。
与宁南县相邻的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这个地处金沙江畔偏远的“悬崖村”,也靠小产业为小小的村庄创造了珍贵的就业机会。全国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吉列子日说,现在村里有脐橙种植和黑山羊养殖业,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在我国832个脱贫县,就业为巩固脱贫成果做出了显著贡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在这些脱贫县,近3年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
在几年前刚刚脱贫的阿布洛哈村,现在就有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显著改善了家庭条件。吉列子日说,全村60多户人中已经有10户人买了汽车,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3月5日进行的“部长通道”采访中说,在我国832个脱贫县,外出务工收入能保住脱贫家庭68.7%的收入大头。只要有意愿,只要有劳动能力,平均每个脱贫家庭都有一个人以上实现了就业。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走出大会堂时,全国人大代表卢玉胜满脸笑意。他认为一系列促就业政策正在加码,会给乡村振兴带来一大批青春力量。他来自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西安村,期待更多政策出台持续推动年轻人参与乡村振兴,他说,“乡村是个大舞台,我的家乡山清水秀、一二三产业发展都需要大量青年人才,欢迎大学毕业生来这里施展才华。”
转载须知:为了各类职场、就业、考公和考证资讯的普及与分享,职业动力欢迎您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